这是一个个人小站,放了一堆我做的“了解世界,创造生活”的方式。我向你保证,也许你对这些概念曾经感到厌烦,但我以一种新的书写去重新组织了每个议题的结构。每一个链接,都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。

My works

<aside> 💡 认识篇

跨学科认知

10处开启跨学科认知之旅的宝藏

</aside>

<aside> 👫 文化与行走篇

中国文化小站

行走小攻略~ 上海

</aside>

<aside> 🤸🏻‍♀️ 时代与创造篇

如何思考社会公共议题/公共理性

灵感告急

艺文生活 Life with Art

语言、形式、解谜,三者的内核是什么?

语言魔法

</aside>

About me

<aside> 🐈 Kate Chen

爱丁堡大学语言学与哲学本科,当代游牧民族,独立研究者 用创造(而非虚无)回应后现代的漩涡

在学术圈之外学术,用新的范式研究语言与文化认知的关系 实践一种智识与美学相结合的生活

梦想写出一本沙之书 **** ****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:水光清弦 Cyanlibra

</aside>

qrcode.jpeg

2023.7.15 到访了全国所有31个省市!

Untitled

97年,高中是竞赛生,出于想研究「语言与文化认知」的心愿,本科去爱丁堡大学念了语言学和哲学,一边蹭了很多学科导论课。我是幸运的,但我也知道,这些教学终究是在专业和学科内部的视角,它们授课的目的,我感觉就是单纯从学科理念本身出发,而非育人,与现实更是脱节的。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大学,越来越与真实世界分离,学者凭借学科schema的惯性前行,学生在现实和学术的鸿沟之间错乱,而人们把知识单纯地理解为理论和概念。我困惑于一些概念的日常性的同时,花了很多时间尝试把我学到看到的东西,写成能让普通人都能理解的,“有用”的知识。

本科毕业时,我决定回国在“学术圈之外学术”,如今用更日常和艺术化的视角研究“语言”和“创造”。只有理解中国乃至亚洲文化的精神内核,我才能真正理解汉语文法背后的认知,为此用步履去丈量华夏山河万朵。慢慢地形成了自己一套学术游民的方法论,我的行游生活、学术思考、现实实践能结合起来并相互提供营养。这个过程中,我对于现代的“知识吞噬思想”、文化的互鉴、公共理性、“以创造而非虚无回应后现代之漩涡”等有了更深的思考,并以我的亲身行动,沟通不同背景人们的认知思维(搞技术创新的,做创作的,在地文化的,游戏设计,做社会实践艺术的,公共空间的,文博圈的……),产生艺术性的结合来回应现实问题。

更多关于我的知识探索路径、学术游民、方法论实践和大大小小的有趣项目:

About me

2022回顾 | 好多有趣的事,未曾有一日虚度

最近在做/想做的

普罗托邦 Protopia

(23. 7月7日晚上的线上/线下同步分享,关于近半年的思考成果与个人方法论)

提纲:

  1. 中式思维特点:体用,散点,气韵/流动/转化,平衡,经典/编制/模块化,内部规则化,读图的基因,天人合一,空间
  2. 具体场景中的中西对比举例:化学结构,人际与地缘关系,语言文法,绘画建筑,学科逻辑,生产生活
  3. 亚洲多主语整体观的各自区别?中国/日本/印度/阿拉伯/印尼
  4. 人文思想有何现实之用?从条理制度到完整生态,从逻辑秩序到价值秩序,创造生发而非虚无;完整的理解以创造;一个问题就是所有问题。(如何与当下的治理问题相结合?)
  5. 个人实践与正在做的项目

《社会科学之旅》和《人文,思想与世界漫游》简明课程

社会科学之旅

希望能提供给Uncollege作为入门通识课程,背后的想法是通过简明的导引,让我们在应对自己和世界的种种时,有一个综合(而非碎片)的视角和思考事物的切入口、方法、深入的学研路径,从而找到适合每个人的方向。自身学识有限,我就想先写个大纲给大家看看,包括课程目标、背后的思路、实践作业。(当然其实现有的知识体系需要以新的方式重组,是我们需要反思批判的,不过先拿一个指路图给大学新生我觉得也不坏)。

大理福尼亚【草稿】 桌面游戏

一个以大理七日之旅为背景的轻松桌游!游戏整合进了新老大理人心目中的好吃餐厅、好玩去处、社区与生活心得,你可以在其中体验到上苍山,古城citywalk, 去北门市场买菜,去才村打飞盘等等,甚至有”通过社群解锁更多信息“这样的设定,使得《大理福尼亚》既是游戏也是一份简明的大理生活指路图。与其它积分类游戏不同,这个游戏更在乎每个人是否在行游中过得自在,不拘泥于单一的标准,因此最终评分标准将会是“最会玩”“最会躺”“最会吃”“最会social”“最会卷”“最丰富”“最有创意”……

《化学元素杀》 以所有118个元素为卡牌、基于无机化学反应机理的对战游戏。

“unamed”

一个以伊斯兰几何为素材的解谜游戏

通识图书馆

一幅敞开的知识海洋漫游图。让所有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们,能有一个轻松进入其他学科领域的途径。

想做的

面向独立研究者和通识学习者的:

学校外的研究学习何以可能?跨学科共居实验初步构想

支持我 Support Me

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:水光清弦 Cyanlibra — 会推送我写的思考观察,只发我觉得对他人有价值的内容

或资助我的理想和我在做的事情,特别多特别少都可以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