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键词:💔 fashion 💔 clothes 💔 时尚 💔 服饰

内部链接

松糕鞋 / 踩上女人街 / 漆皮包 装着充电线,牛轧糖,和女儿送的peppa piggy / 遥远的家 麦子黄短视频里边 卖竹纤维内裤 by balenciaka / 为月经初潮的女儿下单 寄北方城市 许昌中学

排队 吃饭 下班卡空隙间总结庸碌的日常经验 / 这黄昏总按时来临 / 狗屎之中打捞星辰 / 你佩戴着闪亮的项链 / 像一只盛开的孔雀行走着 在乌泱的大街 / 同样的剧情为我们编写

一位志愿者不小心丢失了T 恤衫,急需临时买一件,可是找遍整个集镇,只发现一家所谓的服装店,还是以售卖鞋子为主,零星搭配一点服装,根本没法挑选……我们这才明白,里湖乡以白裤瑶族为主,至今依然盛行就地取材、手工制作本民族服饰,对外来便装的需求量相对有限。而后,对白裤瑶村民影像小组多年来累积的乡村影像作品稍作统计也发现,半数以上作品都与服饰制作紧密相关,足见服饰制作在现今白裤瑶生活中的重要性。

初到时,整个里湖笼罩在“回南天”的绵绵春雨与浓浓雾气之中,天气比较寒冷,在白裤瑶寨子里,仍然是画粘膏画和蓝靛深染的季节,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粘膏味3。然而,相比干冷的冬日,“回南天” 的春雨与大雾是各类植物抽枝发芽的恩赐,山林间众多用于服饰助染定色的植物,房前屋后用于喂养蚕宝宝的主食桑叶被悄然滋润。待到清明节前后,春雨渐弱,云雾渐散,白裤瑶村寨的粘膏味慢慢退去,代之以各种野生植物的清香气味。也就是说,天气转暖,画粘膏画、做蓝靛深染的季节慢慢过去,到了野生植物助染、蓝靛浅染、野生植物定色,以及呵护蚕宝宝、守候蚕丝布的时候了!

长期生活于此的人们练就了根据云雾走向判断天晴或下雨的本领。初春时节,选定一个放晴的好天气,三五结伴到山上摘回一捆捆鸡血藤嫩枝,准备助染裙子、背心、背带、天堂背心、天堂被等画有粘膏画的物件。视助染物件的多少,每轮选择几捆用锤子锤碎,再用布或者丝网口袋包住,加入适量的水,挤压滤出血红的汁液,放入助染物件,快速浸染几十秒后,取出晾晒。大概两小时晾干,而后再锤再染第二轮,如此反复,一天可染七八次,一整个冬天的劳动成果自此焕然一新!我游走村寨,上山林、下田地,看人们干活,也参与帮忙,嗅着捶打鸡血藤嫩枝和熬煮薯莨4  散发出的清香气味,听人们分享今年的鸡血藤长势如何,哪里的薯莨又大又红......享受着属于白裤瑶寨子的春天气息!

房瓦损耗了尚可翻修,雷雨冰雹天气对蚕宝宝而言却是生死攸关的考验。白裤瑶喂养的蚕属本地蚕种,被唤作“朵娃”(瑶语音译,与两岁以下小孩同称谓)。在白裤瑶古歌里有“娘胎倒别”的唱词, 认为蚕如自己的儿女般来自娘胎,需要精心呵护。依照这样的逻辑,他们将蚕吐丝前的三次不食不眠现象称作“睡觉”,将蚕吐丝称作“回家”。大概在农历三月上中旬,蚕宝宝第三次“睡觉”醒来,进食桑叶四五天后就准备“回家”了。这段时间,对白裤瑶妇女至关重要, 第三次睡醒的蚕宝宝数量直接决定了该年蚕丝布的收获情况。农历三月,是白裤瑶聚居地区雷雨冰雹天气的多发月份,而蚕宝宝听见雷声就会“头痛得厉害”“身体变成脓脓的黄色”“皮开始起皱”“身体缩短”“病怏怏的”……这是它们的一大劫数,有些蚕宝宝可能会在第三次“睡觉”时沉睡不醒,不仅使得前面的精力全白费,更让人伤心的是,这一年再也没办法收获精美蚕丝布了!

手工的白裤瑶服饰依时令季节就地取材而制,大大小小三十多道工序环环相扣,首先需要与不同季节的气候环境背景相调适,亦讲究与多种多样的原材料,与住屋环境卫生条件,与制作者的心性,以及与其他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相调适的经验和知识。

田野调查时,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:变动不定的各方面因素随时影响着工序繁杂的服饰制作进程,以至于对白裤瑶妇女来说,有关服饰制作的很多东西似乎都是“活的”,要看自己的手与每道工序是否有缘,是否相合,她们用汉话“手气”一词来意译那些充满运气与灵气的诸种“活的”东西。除了马上要“回家”的蚕宝宝遇到雷雨天或病或死,由此没法获得足够多、足够好的蚕丝布会被认为是“手气不好”之外,蓝靛染料中途出现故障而使得棉布染色效果不理想,染色时粘膏脱落而使得整幅图被毁,织布时纱线容易断开,跑纱不太顺利,等等,都被认为是“手气不好”的体现。

可是,也正因为“手气”现象的存在,才使得服饰制作对于白裤瑶来说弥足珍贵,应对“手气”的过程,也正是他们与自然产生深厚联结,积累各种地方性经验智慧的过程。比如,初春织布最不容易出现“手气”现象,因为“回南天”阴雨绵绵,空气湿润,棉线结实不易断,织布效率最高,布匹最好。再比如,蚕宝宝的主食桑叶至少存在四个好坏不一的品种,不同品种的生长环境不同,食用“口感”亦不同,蚕宝宝养护中的“手气”就涉及对各种桑叶“口感”特征、生长情况的综合调配经验。

“外婆—母亲—自己、姐妹”是白裤瑶最普遍的服饰制作家庭互助小团体单位。因为服饰制作小团体的存在,服饰制作中出现的“手气”挑战由大家一起来面对,可大大降低服饰制作的“风险”比例。也因为服饰制作,这个小团体成员之间有许多沟通交流的机会——互相帮助、互相分担、互相体谅——也有了联结情谊的重要媒介。

初为人母的年轻女性往往也只会一些简单的基础性工序,更多更复杂的工序还需要进一步学习,而最好的教授人就是自己的母亲和外婆。每个小团体,大概会有一到两名服饰制作主力,到了服饰制作季节,大家便会以主力为中心,分工协作,共同完成多套服饰的制作。随着母亲年纪的增大,女儿积累的服饰制作经验越来越丰富,小团体中的服饰制作主力便会转移,女承母艺,负责重心工序。所以,一个白裤瑶女人,会因为嫁为人妇、成为人母而决心学习服饰制作,也会因为母亲的年老而担起服饰制作主力的重任。当今社会,多少母女还能有这样的沟通相处媒介,多少母女还能这般互相体谅呢?

除了家庭小团体互助模式之外,邻里互助亦是白裤瑶服饰制作的重要补充形式。在邻里互助制作服饰的过程中,考验的是白裤瑶妇女为人处世的能力。你必须按“规矩”行事,融入互帮互助的氛围中,通力合作,才能把服饰做好,也才能获得自己的“立足之地”。大家在转工互助中亦会形成一些公共意识,比如,及时收获庄稼以便大家放养牲畜后腾出时间精力专心制作服饰,一起清理疏通村寨里用于捣衣洗布的水池、河流。

虽然,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,可是外面的生活未必比家里好过,一些年轻白裤瑶朋友也会感叹:“在外面打工,要么跟着工程队到处跑(工资高、风险大),要么进工厂(工资低、耗时长),都是在出卖劳动力,很辛苦,做烦了也不怎么想出去,宁愿在家里继续过做服饰的生活,其实,做服饰大家互帮互助,那种感觉还是蛮好的……”